我們將現在台灣市面上看得到的百貨公司通路品牌,加上曾經出現過現已成為歷史的百貨公司通路品牌,只要與日本的百貨公司通路品牌有關連的都表列出來,如此就能一目瞭然。

台灣通路品牌名稱 與日本合作之通路品牌名稱

新光三越百貨 三越百貨(Mitsukoshi)
太平洋SOGO崇光百貨 崇光百貨(SOGO,目前與西武百貨合併同屬千禧零售集團)
大葉高島屋百貨 高島屋百貨(Takashimaya)
台中 廣三SOGO崇光百貨 崇光百貨(SOGO)
嘉義 耐斯松屋百貨 松屋百貨(Matsuya)
高雄 漢神百貨 阪神百貨(Hanshin)
高雄 大立伊勢丹百貨(註) 伊勢丹百貨(Isetan,目前與三越百貨合併)
高雄 統一阪急百貨 阪急百貨(Hankyu)
永琦百貨(已結束) 東急百貨(Tokyu)
八百伴百貨(已結束) 八百伴百貨(Yaohan,已結束)
新竹 風城松屋百貨(已結束) 松屋百貨(Matsuya)
台中 大丸百貨(已結束) 大丸百貨(Daimaru)
高雄 建台大丸百貨(已結束) 大丸百貨(Daimaru)
(註:高雄大立伊勢丹百貨與日本伊勢丹百貨的合作關係於2008年4月結束,不過大立百貨公司還是從日本西武百貨,另外聘請了一位日籍專業經理人來擔任總經理的職務。)

這些與日本百貨公司通路品牌有合作關係的百貨公司,姑且給他們一個代名詞,就統稱為「日系百貨公司」而與他們對應的百貨公司就姑且稱之為「本土百貨公司」。這裏所謂的合作,包含資金投資、技術指導、品牌授權等,各種合作的模式都包含在內。

台灣百貨公司與日本接觸最早的開路先鋒就是永琦百貨
         永琦百貨雖然現在已不存在,但其卻是台灣百貨業人才培育的大搖籃,除了歷史較久的遠東百貨與高雄的大統百貨集團以外,在台灣目前各百貨公司體系內,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到一些受過永琦百貨洗禮的幹部。其中以目前太平洋SOGO崇光百貨公司營業總經理李光榮先生,最具代表性。

        以上所列的日系百貨公司,目前在台灣的總營業額達到整個百貨公司細業總營業額超過60%以上,其對台灣百貨零售業的影響可謂非常巨大。他的影響從幾個層面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其一,日本是個執行力極強的民族,百貨公司在服務品質的維持與提升上,就非常需要具備徹底的執行力,而日系百貨公司在這方面通常相當具有管理面的優勢。常有人把「Retail is detail」掛在嘴上,表示很了解零售業的性質,日本人卻是可以把每一件事情,真正劃分成細節去徹底執行的人。

        但是話又說回來,因為這些日系百貨公司幾乎全盤取經自日本總公司,所以往往並不重視研究與發展,許多百貨公司的動線規劃、商品陳列、行銷活動設計、DM內容與版面配置、店內氛圍營造、服務程序設計、顧客關係維持等諸多方面,其實都有基本的理論基礎。如果要謀求公司的營運改進,應從什麼現象著手?改善那些環節?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這些部份在日本國內規模較大的百貨公司都會投入一定的資源,進行專案研究。而台灣在這方面往往就無法獲得一手的研究資料,甚至於有某些商業手法在台灣該如何為了適應本土特質而加以改變與調整都無從下手。至於本土百貨業者,由於連在營業規模方面都遠不如日系百貨公司,更遑論能投入多少的研究發展資源。這方面恐怕就只有期待政府籌劃已久,但尚未成立的商業研究院來開拓未來的願景了。

         此外,日系百貨也的確為台灣帶進不少優質的日本服務業,例如:二十年前即陸續跟隨日系百貨公司一同引進台灣的山崎麵包、施舒雅美容SPA、紀伊國屋書店等,當然還有很多的日本化妝品及時尚服飾品牌,只不過時尚品服飾牌通常會有生命週期的關係而時有更替,說實在的這些日本品牌在台灣的消費歷史上,無論在商品的設計、品質,甚至於在銷售服務方面的水準,也的確發揮了一定的提升作用。這些日系百貨公司非常明顯的在其店內都維持了一定程度的日本品牌,其比例依部門而不同,通常與歐美品牌及本土品牌(包括香港品牌)大致呈三分天下之勢。

         當然,到底是日本時尚流行文化穿透力夠強,台灣在這方面自然而然的跟隨上去;還是因為日本的時尚商品在台灣的日系百貨公司內隨處可見,又常常可以看到旗幟鮮明的促銷活動,以至於台灣就很容易地跟隨著日本時尚流行文化?這是個文化論戰上的議題,本文在此無法參與討論。不過日本時尚流行文化往往非常快速而且深入的影響台灣,而日系百貨公司在日本商品與日本時尚流行文化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依存關係,這些都確實也是不爭的事實。

          零售業與營建業往往都被視為兩大內需的龍頭產業,因為他會帶動各種相關連的產業發展;如果百貨公司裏賣了歐美品牌的商品,其利潤至終當然是歸到了歐美品牌商的手裏,那如果能多賣一些本土品牌的商品呢?而如果賣得多的是日本品牌的商品呢?所以,台灣在消費品上對日本永遠存在著大幅的入超,其現象與日系百貨公司主導台灣百貨公司的消費市場似乎應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通常我們會稱建築業與汽車工業為火車頭工業,因為這兩各行業扮演這帶動許多其他配合性產業的發展。其實綜合零售業同樣也具備有火車頭產業的角色與功效,但是似乎綜合零售業的發展,在國內被政府及一般大眾所重視的程度,遠不如前述的兩種行業。

台灣的本土百貨公司是會從日系百貨公司的主導中蛻變出來?還是會逐一被個個擊倒?
其發展也只有留待日後慢慢觀察。除了以上具日本背景的百貨公司以外,所有其他國家的百貨公司通路品牌進入台灣的真是寥寥可數。除了曾經一度在台北忠孝東路五段出現過的明德春天百貨(法國Printemps),與最近才由統一企業引進的瑪莎百貨(英國Marks & Spencer),不過可惜的是瑪莎百貨也在2008年8月吹起了熄燈號。此外號稱以香港資金為主的先施百貨勉強算是外來的通路品牌,其他就完全都沒有了,個中原因也很值得進一步探究。

彭振宇 2008.1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peng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