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第一節到第九節,這裡記載了一篇精彩的短篇故事,就是關於建造巴別塔的始末,經文記載內容如下:

  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7.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10.  

    這個故事其實對許多人來說都耳熟能詳,我們姑且不去評論其在宗教觀點上的爭論如何,單就經營管理的應用方面,嘗試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解析一下這段故事的啟發。

    第一個面向:
    團結力量大!這故事平鋪直述的表達了一群人為了一個理念,決定要做一件事情,就大家心無二意地努力朝著一個目標前進。理念是宣揚自己的名字,免得被分散到全天下去,達成理念的目標就是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

    這一群人在執行這項計劃的能力上展現出無比的力量,原因很簡單,就是眾志成城,一個人的力量固然有限,可是結合了一群人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標時,就能夠顯現出團結的力量。甚至於連上帝親自出面評估,都不能忽視這股力量的確能夠成就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因此如果要經營一個企業或團體,要能展現出實力達成目標的首要條件,就是團結一心。

    可是「團結」這件事有個基本的講究,就是大家都講一樣的語言,換句話說就是每個團體中的個體都能了解彼此的表達與想法。對一個現代的企業而言,問題不是出在大家是否都說中文或者英文,而是從事業務的人是不是只是在講業務的專業語言,而從事財務的人員只是在講財務的專業語言,而從事設計的人員又只會以設計的專業語言來表達,當然從事工程或者從事管理的人員也都有各自專業的表達語言。如果各部門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發言,那不管什麼事情恐怕都都難有成功的一天。

    第二個面向:
    運用資源,講究方法!這群人來到示拿地的平原,要蓋一座城與一座塔,在平原上顯然缺乏足夠的建城與建塔材料----石頭,於是他們就燒磚代替石頭,以石漆當作泥灰,一起開始執行建城與建塔的目標。

    從事任何的事情都要講究執行的方法與運用既有的資源,經營一個企業也是一樣,總要因地制宜創造出一套正確有效的辦法,來邁向預定的目標。

     

    第三個面向:
    不要嘗試違抗天意!可能很多人不一定認同我這句話的說法,不過單從聖經經文字面所表達的意思卻是如此。這群人建城與建塔的基本上理念----宣揚自己的名字與避免被分散到天下去,這理念的本身沒有什麼對錯的問題,只是與上帝的原始想法,希望人能夠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有點出入罷了。可是當目標違反天意時,天意就會出面干涉事情的發展。這道理其實就算身為中國的古人也都知道,正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不過對於現代企業的經營而言,講「順天」與「逆天」似乎有點奇怪與不切實際。其實不要違抗天意,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其一,是要走對方向,不要一意孤行,因此一個企業要常常有減本身討發展方向的動作,並且在發現方向有問題時要即時虛心調整,如果昧著良知執意偏差,天意會利用競爭對手來淘汰掉這個固執的企業。

    其二,注意不要走向極端,有時候企業所走的方向可能並沒有差錯,但是因為不斷挑戰極限的緣故,往往會導致不擇手段的地步,當一個企業〈甚至個人也一樣〉常常採取不擇手段的措施時,往往就是自取滅亡的前兆。

    我們應該有正確的極限觀念,凡事到了盡頭就應該是屬於「神」〈或稱:上帝〉的領域,例如比開始更早是什麼?比結束更晚是什麼?如果答案是「不知道」,那就對了,「神」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包括我們「知道的事」與「不知道的事」。一個人或者企業如果能夠體認自己有所不足,不要老是想著要挑戰極限,這才是較為正確的態度。

    可是對於企業而言,要追求永續的發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與議題,關於這點,「走向多元」可能是比「挑戰極致」更為值得企業去追求的方向。

     

    彭振宇 2008.10.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peng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